栏目分类

热点资讯

你的位置:大发pk10 > 新闻动态 >

北大高材生辞去高薪工作,转行去卖猪肉!如今怎么样了?_陆步轩_生活_陈晓英
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0:01    点击次数:157

文|九月

编辑|九月

——前言——

“我给母校丢了脸、抹了黑,我成了反面教材。”

陆步轩这句自嘲的话在2013年北大的演讲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。

从做过个体,进入过体制,最后转行卖猪肉,陆步轩20年的肉摊经历,几乎成了众人热议的话题。

作为北大毕业生,他的选择令人费解,但又是如何走到今天的?他的现状又如何呢?

展开剩余92%

——少年壮志——

陆步轩,1966年出生于西安市长安区一个贫困的村庄。

母亲早逝,家中四个兄弟姐妹由父亲独自抚养,艰难的生活常常让他们饱受贫困的折磨。

父亲文化水平低,家中唯一的书籍是《毛泽东语录》,但陆步轩自小展现出浓厚的学术兴趣。无论做什么,他都喜欢深入思考,刨根问底。

1977年恢复高考,陆步轩认为这是自己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。他拼命努力,决心通过知识走出贫困。

成绩优异的他在中学时便展示了出色的学习能力,每次考试总是领先其他同学百余分,成绩远远甩开第二名。

由于农村教育资源匮乏,他的水平甚至已经超越了许多老师。

1984年,陆步轩考上西安师范大学,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进入校园。然而,他的梦想并不满足于此。

他渴望成为一名科学家或文学家,最终瞄准了象征着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。于是,他毅然撕掉了西安师范的录取通知书,决定复读一年。

次年,陆步轩以文科状元的身份进入了北大中文系,激动不已地骑着破旧自行车回到家乡,逐家逐户传递自己的好消息。

他的父亲本来省吃俭用,也拿出积蓄为儿子在村里办了个盛大的庆祝宴。虽然村里人大多文化程度低,但一提到“北大”,所有人都十分敬仰,甚至都把陆步轩当作“文曲星下凡”。

然而,陆步轩踏入北大的校园后,才发现这里的生活远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美好。

怀揣着对大学生活的期待,他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学校,却很快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个井底之蛙。在这里,他的优越感很快被自卑感所取代。

开学第一天,他便因为外形被同学误认为是来送学生的乡下亲戚,闹了个大笑话。

同学们谈论的都是一些他从未听过的话题,陆步轩也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城市同学之间的巨大差距。

他发现,自己花费两个小时才能解决的难题,别人十分钟就能轻松应对。

过去引以为豪的成绩,这时也不再那么出众,渐渐掉落到了中等水平。

巨大的差距让他产生了自卑和郁闷,开始封闭自己,不再参与社交活动,也不与女生交往。他只能安慰自己,毕业之后会好起来。

然而,等到毕业分配时,他以为自己凭借着北大的光环,应该能够轻松找到一个体面的工作。

然而,事与愿违。

——事业受挫——

虽然凭借北大的学历,他相信自己有能力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,但现实却给了他一个沉重的打击。

他的高学历并没有为他带来任何实质性的优势,相反,由于没有背景,陆步轩连个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。

他鄙视那些通过送礼、走后门的人,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,不愿做任何妥协。

为了找工作,他骑着自行车四处奔波,足足两个月的时间,终于被分配到西安市长安区的一家柴油机配件厂。

然而,厂子经营不善,濒临破产,陆步轩一看形势不妙,没干一天活便毫不犹豫地离开了。

不久之后,他被退回了西安市人事局,开始了漫长的等待。

不甘心的他决定主动出击,申请调任到长安县县计委,担任领导秘书,负责写材料。

虽然这份工作没有正式编制,收入也只有正式员工的一半,但陆步轩认为,通过这份工作,他能够接触到一些熟悉经济体制和政策的人,或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。

然而,他的性格偏直率、不善圆滑,导致了他与领导的关系并不融洽。有一次,他因文章未能得到应有的认可而愤然撕掉奖状,坚决表示自己不愿与任何虚伪为伍。

也正是这种坚守原则的个性,注定了他事业的艰难历程。

1992年,陆步轩离开了县计委,开始了自己的商海历程。

他涉足化工、装修等行业,但每次都因过于直率、固执,导致失败,最终还背上了债务。

事业的失败也让他的婚姻亮起了红灯。

他的前妻因不堪忍受“北大文凭”背后的压力,最终选择了离婚,临走时只留下了一句:“当时嫁给你是看中了你是北大的毕业生,但现在却让我丢尽了脸。”

离婚的打击让陆步轩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,他开始酗酒、抽烟、打麻将,并且对生活产生了强烈的不满。他认为,“打麻将的规则是公平的,但人生的规则却不公平。”

1996年,陆步轩在朋友的介绍下,认识了第二任妻子——陈晓英。

陈晓英虽然外貌不如前妻美丽,文化程度也较低,但她为人踏实,能够照顾家庭。

陈晓英提出让陆步轩去卖猪肉,认为猪肉生意既能回本又能稳定收入。

最初,陆步轩对卖猪肉并不感兴趣,但为了养家糊口,他终于决定放下身段,开始了这个看似不光彩的职业。

这一决定,改变了他的一生。

——“北大屠夫”——

陆步轩特意选择在9月9日开店,寓意着事业长久。

开张时,他按照传统仪式为店铺祈福,摆上香案,结拜祖师爷樊哙和张飞,仪式一气呵成。

随着日复一日的忙碌,陆步轩逐渐融入了卖肉的生活,原本书生气质逐渐被油腻的猪肉摊气味所替代。

他在街坊邻里中都称自己是“文盲”,只凭借一副眼镜与众不同。

有一次,工商所的所长曾将他的猪肉摊没收,结果在得知他是北大毕业后,便对他产生了同情,主动归还了被收走的货物。

他与邻近的猪肉摊老板做了对比,虽然那位老板身形壮硕,号称“长安第一刀”,但为了多赚钱,常常以次充好,掺杂劣质肉,最终生意逐渐下滑。

相反,陆步轩始终秉持诚信原则,生意逐渐好转,从最初的一头猪,到后来的十几头猪,每天的收入也稳步增长。

他的猪肉摊逐渐获得了口碑,生意开始走上正轨。

然而,2003年,一则关于“北大毕业生卖猪肉”的新闻引爆了舆论,陆步轩一夜之间成了媒体的焦点。

虽然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人才的浪费,甚至引发了“读书无用论”的讨论,但陆步轩并没有因此动摇。

他拒绝了所有的高薪工作邀请,坚定地选择继续做他热爱的猪肉生意。

2004年,他开始为长安县档案馆编写县志,获得了编制,这份工作与他的专业有所契合,也让他找到了久违的归属感。

2008年,陆步轩与北大校友陈生相遇,两人渐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商业合作关系。

陈生

发布于:天津市

我的网站